阅读一本书并不是要把书中的每一行的每个字都认一遍,而是较真地弄明白作者的意思,并理解作者的思想,才能进一步真正掌握一本书的观点、视角以及可能的现实应用。
每本书都有其必然的阅读难度,这本《稀缺》的阅读难度指数为8(中文图书阅读难度指数衡量的是所有中文图书的难度,难度最高为24,最低为1)。
先做10道题
1.在《稀缺》一书引言的第4页中,黑体字显示了如下这句话:稀缺,是“拥有”少于“需要”的感觉。这句话的意思是:( )
A.稀缺是人们心中比较结果的感觉
B.稀缺是客观存在的某种稀有之物
C.稀缺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比较的感觉
D.稀缺是生存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感觉
2.在《稀缺》一书引言的第8页中,黑体字显示了如下这句话: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。作者从这句话出发,引申出了如下哪些结论:( )
A.稀缺会俘获大脑
B.稀缺的感觉会渐渐成为潜意识
C.稀缺会控制人的注意力
D.稀缺会被人脑控制
3.在《稀缺》一书引言的第15页中,作者运用了一个词汇:带宽,并宽松地界定了这个词汇,原文是:就是心智的容量,包括两种能力,分别是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。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,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,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。根据作者的这段说法,思考一下我们自己每天的现实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:( )
A.将影响我们每天吸收到的信息量
B.将影响我们每天处理的信息量
C.将影响我们处理完信息后的行为
D.将影响我们控制信息的能力
4.在第23页,黑体字的内容为:稀缺,会迫使人做出选择。所有抽象的事物都会变得具体起来。作者这句话能够说明如下哪种情况:( )
A.稀缺的人通常不看未来而是专注眼前
B.稀缺的人通常不看理论而是专注行为
C.稀缺的人通常不看规律而是专注操作
D.抽象的事物是由大量具体的事件构成的
5.在第24页,黑体字的内容为:当稀缺俘获大脑时,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如何以最有成效的方式去利用自身资源上。作者这句话的意思是:( )
A.人们在吃不饱的时候,最后一口面包会细嚼慢咽
B.人们在钱不多的时候,最后几元钱也会节省下来
C.人们在时间不够的时候,会利用好睡觉前的最后几分钟
D.人们在朋友不多的时候,会格外地在意有限的一两位朋友
6.在《稀缺》一书中作者提供了很多实例。请你尝试判断一下如下情况:正当员工感觉自己的任务无穷无尽时,上级通知他们,这个月,实际上只有最后两项任务了。你觉得这时,他们的表现将是:( )
A.非常高兴,草率地完成最后这两项任务
B.尽快完成,尽量维持与之前同等的工作态度和质量
C.没有太大变化,一如既往地完成最后这两项任务
D.专注度得到大幅度的提高,聚精会神地完成剩下的任务
7.我们可以说稀缺会令人“专注”,也可以说稀缺会导致我们产生“管窥”之见——只能一门心思地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。管窥实际上指的是用眼睛通过“管子”看待事情。作者的意思是:( )
A.眼睛看不到的事物人们就不会关注
B.眼睛看不到的事物人们索性就不会处理
C.眼睛看不到的事物其实就不重要
D.眼睛看不到的事物根本就不存在
8.在第40页中,有一段黑体字为:当稀缺将我们的大脑俘获时,我们不会通过对得失利弊的谨慎思考来进行权衡。可见,我们用管窥的方式来应对稀缺,既有利,又有弊。通过原书的阅读,你认为作者实际的意思是:( )
A.利大于弊
B.弊大于利
C.作者没有明确表示
D.作者认为多数人对此都没有意识
9.作者针对“稀缺”这一主题写成了一本书,并研究了读者读书的专注目的——作者提到了心理学术语:目标抑制。请思考一下,如果你平时读书的目的可能是以下4种,那么你觉得如下4个可能的目的,哪个更容易实现:( )
A.扩大自己的知识和眼界
B.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
C.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
D.具体改善自己的实际生活
10.人们平时会吸收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,其实,吸收信息的过程有时会被自己无意识地抑制。作者指出一种抑制就是自上而下的,人们思想上会对所关注的事物进行有意识的选择,从而忽视其他信息。如下哪种情况符合这个意思:( )
A.人们在吃饱后还会注意其他更好吃的食物
B.妇女在怀孕后会发现周围有很多孕妇
C.收入低的人在抱怨工作压力大时会发现周围许多同事都有同感
D.朋友少的人并不会感受到自己的交际圈窄
小结
答案:
1~5: A ABC AC ABC B
6~10: D B D D C
坦率的讲,我直接做,对了5道,有2道是半对半错。按照书上的说法来看,自认为还不错。测评本身并没有多大的意义,关键是给了我们一次了解自己的机会,这是最重要的。一本书,其实就是作者的人生压缩版。